他是一个满脑子新思路的市长,甚至有时他的超前思维会被人误解;他是一个注重效果的市委书记,他做的一件件事都可以在事业发展的足迹中得到印证。这就是———“能者”牛玉儒
拆迁前,曹家营子、赵家营子的村民骂他:“牛魔王,真够狠,一点不给人活路!”拆迁后,曹家营子、赵家营子的村民夸他:“这个牛市长,能干事,会干事,不简单!”
能干事,会干事;干大事,干成事。
这就是“能者”牛玉儒。
力挽狂澜
1996年5月3日,一场6.4级的大地震突降包头。
这是自唐山大地震后,在我国百万人口以上中心城市爆发的最大一次地震。
半年后,牛玉儒调任包头,出任代市长。
灾后重建,千头万绪。百姓如何安居?摆在这位新任市长面前的,是一道超级难题。
“5·3地震,是天灾,也是机遇。我们要在重建家园、恢复和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过程中,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大发展。”
“要用新的理念改造、建设城市。”在牛玉儒脑海里,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延展性思路日渐清晰。
“大力实施城市供水、道路通达、安居工程、旧城改造、都市村庄拆迁和蓝天碧水绿地工程。”在市委支持下,牛玉儒很快确立这六大关键工程。以此切入,新包头的城市建设全面铺开。
首批改造重建工程量就达到400万平方米,相当于包头十几年的建设规模。
“重建不是重复,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考虑科学性和美观性,避免千篇一律‘火柴盒’。”牛玉儒尤其强调这一点。
细勘察、精规划、巧设计,在他这一思路指导下,包头的规划和设计部门顿时紧张起来。“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从来没这么忙过。”工作人员回忆。
不觉间,4年工夫,新建楼房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超过了包头建国47年来全市建房的总和。而且,房屋风格各异,意趣横生,彻底摆脱了傻、大、粗形象。
“包头的房子变高了!漂亮了!”来旅游的外地人啧啧惊叹。包头,也因此荣获全国安居工程先进城市的殊荣。
建房难,拆房更难,拆“城中村”难上加难。曹家营子、赵家营子,这两个包头有名的“城中村”恰好落在市委、市政府两侧的“龙睛”位置上,像两把钳子掐住包头的市中心。营子里鸡飞狗跳,污水横流。加之流动人口多,管理混乱,治安案件频发。
政府并非不想拆。但倘若拆迁,村民们的小卖铺、理发店、饭店共227个商业网点将被迫消失,村民每年的3000多万收入也将化为乌有,土生土长的村民们当然不愿意搬。困难重重,矛盾重重,阻力重重。
作为包头市第十四任市长,牛玉儒的到来,打破了僵局:他要借震后重建之机,来个彻底改变。
为做好拆迁准备,牛玉儒亲自主持拆迁改造规划的编制、论证和政策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决策体系。
他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和依法办事结合起来;一定要做好旧村拆迁后的城市建设规划和招商引资,给全市各族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
他开始三番五次往村里跑,了解情况,交换意见。
牛玉儒又来了。他走进一位老党员的家,屋里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大家都不说话。只见他把鞋一脱,坐到炕上,笑呵呵地对主人说:“给我倒碗水喝。”一句话,大家都松了口气。
多次进村调查,牛玉儒摸清了村民们的“心病”———补偿能不能到位?
牛玉儒开玩笑说:“人民内部矛盾,要靠人民币来解决嘛!”
他向村民郑重承诺“三保证”:保证补偿合理,保证新村建设规划不变,保证不让村民吃亏!
资金从哪里来?不能光指望财政,还得靠市场。一次偶然机会,牛玉儒结识了北京锡华集团老总。牛玉儒一番诚意打动了对方———到包头建设新式住宅小区。
最后,牛玉儒带人成功融来5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拆迁补偿。
资金到位,成效凸现。在村中党员带动下,在工作人员耐心说服下,仅一个月,曹、赵家营子拆迁完毕。
不久,曹、赵家营子两个新村又拔地而起,一家一栋200平方米的别墅。1705户村民高兴入住。
“现在不光住得舒服,靠政府给的地,挣得也比原先多,还买了私车呢!”赵家营子新村村民李战雄直庆幸搬对了。
绿荫香径,呦呦鹿鸣。曹、赵家营子原址现已成广场、绿地,包头人又多了处休闲放松的好地方。
包头,不仅渡过难关,而且更繁荣了。
搏击市场
挺立潮头,判明航向,把握关键,是一个优秀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掌控经济大盘,牛玉儒是个高手。
包头,重工业基地,国企众多,如同老者负重前行,活力欠缺。牛玉儒的到来,恰好正处在包头国企改革攻坚的关节点上。他心里清楚,国企改革是抓好包头工业的“牛鼻子”,成败与否,在此一役。
反复调研,牛玉儒有了底:“第一斧”———“扶优扶强”。
“捏起拳头才有力”。在市委支持下,牛玉儒领着政府各路人马确立“抓大放小”战略,推动组建钢铁、稀土、铝业等10大企业集团,把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仅此一项,就占全市总产值的六成。
同时,他亲自挂帅,督导改革,将“明天科技”、“稀土高科”、“华资实业”等一批国企成功运作上市,募集资金近50亿元。
“雪鹿模式”,足见牛玉儒的超前思维和高超技巧。
当时,市属企业大多瘫痪,但雪鹿啤酒厂却一枝独秀,每年上缴几万元税金。牛玉儒提出:雪鹿要与区外大企业联合。信息传出,不仅企业反对,市领导班子内部也多有分歧。
“厂子虽然现在还能生存,但设备老化,产量停滞,市场范围很窄。就像大风大浪中的小舢板,再不尽快挂靠大船,迟早要被大浪吞没。”老职工们至今还记得牛玉儒进厂时那番语重心长的讲话:“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借大船出海!”
牛玉儒亲自出马,数次率企业负责人赴京为雪鹿找“婆家”,与当时已上市、正欲进军世界啤酒十强的燕京集团主动接洽,终于促成联合。燕京控股后,立即斥资7000万元对雪鹿老化设备更新改造。结果,“燕京雪鹿”的销量直线飙升,迅速成为内蒙古啤酒行业的“老大”。
“如果不是牛市长力主‘借船’,‘雪鹿’早就破产了!”雪鹿人对牛玉儒心存感激。
在他的直接指挥下,23家大中型国企中15家完成股份制改造,8家或剥离、或破产。1999年底,随着内蒙古骆驼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正式标志包头市属大中型国企基本建立公司制———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随后,牛玉儒又亲自督导,对83家困难企业实施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增资减债……很快,全市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骤降20%。一时间,包头的优化资本结构方案成了“香饽饽”,引得外地官员纷纷前来“取经”。
推行企业上网工程,实施统贷统还,成立产权交易中心……在牛玉儒变戏法似的双手推动下,包头工业面貌一新:
2000年末,牛玉儒离开包头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达81亿多元,同比增长一成多;实现净利润近9亿元,同比增长四成多———工业摆脱了困境,步入健康快车道!这其间,饱含包括牛玉儒在内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多少心血和汗水!
在呼和浩特,“神话”重又上演。牛玉儒到任仅一年,呼市人就清晰地感受到了变化———
全市GDP达400亿元,增速高居全国27个省会城市第一;
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80亿元,增幅荣居全国42个中心城市榜首;
城乡居民增收近2700元……
不光练好“内功”,外部借力一样重要。牛玉儒招商引资的本事,堪称一绝。
“一开始,你可能还有想法,谈着谈着就顺着他的思路走了,而且越谈越觉得他说得对。”不少投资商同他只一面之缘,便决定投资, “他这个人,让人放心”。
别人看不懂:“难道有什么秘诀?”牛玉儒用行动作答:一靠“诚”,二靠“实”。
“你们还有什么困难?”“我们还能为你们做点什么?”这些,似乎已成牛玉儒的招牌“语录”。
汉鼎光电集团便是这样应“诚”而来。这项投资初期投入就高达2亿美元,连同配套的几十家企业,年产值将超400个亿,相当于2003年呼市GDP的总和。
2003年,集团负责人第一次来呼市时,完全是观光访友;力邀之下,二度考察,带来了一张列有165个问题的清单。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牛玉儒半小时内就召集齐所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一小时内现场解答完对方提出的全部问题。客商大为惊讶,深为感动。结果,正在全国选址的“汉鼎光电”,落户青城。
招商引资,离不开优惠条件。这方面,牛玉儒一是一、二是二,实实在在。投资商来了,牛玉儒既讲呼市的优势,也不讳言短处。
但对服务,牛玉儒却要求“苛刻”。
他给各职能部门立下规矩:招商引资谈判,“一把手”必须亲自来,能定的当场就定,决不拖延;客户有政策难题,须上门解疑释惑,帮助解决……
亲商、安商、富商,一年巨变———
2003年,呼市引进外资达105亿美元;今年前5个月,呼市共引进区内外项目102个,到位资金36亿多元,连续3个月排名自治区第一……
心系全局
牛玉儒心里装的是整个呼和浩特,因为他是全市责任最大的人。
发展、改革、开放、城建、民生……如何“行棋”,牛玉儒心里有一本清账。
在包头,赶上灾后重建,牛玉儒果断提出,城建要搞“大、美、洋”;到了呼市,面对旧城区,回旋余地小,牛玉儒审时度势,提出城建要体现“精、美、洋”。
精,就是材料和质量要精细、耐用;美,则要美观,讲究艺术,不是栽点树、种点草就完;洋,则要有现代气息,设计方案要面向全国征集。
牛玉儒不管到哪里,总会根据城市条件的不同,因地制宜,提出一整套适合呼市城市建设的发展新思路。
牛玉儒顾大“家”。
做包头市长,常为市属企业争取资金。但他并没忘记,包头还有一大批中央、区属企业。他们也难。
一次,市里好不容易争取来8亿元国债资金。牛玉儒考虑中央、区属企业正处困境,便毅然分出一部,拨给在包的几家中央、区属大型国企,渡过难关。
“他是个好班长。”在呼市市长柳秀眼中,牛玉儒在市委班子里的表现堪称典范。
凡事爱商量,重大问题上常委会讨论———对权力,牛玉儒决不擅断。
张伯旭是位资深信息产业专家,也是“博士服务团”成员。2003年,张伯旭挂职呼市,职务:副市长。
在牛玉儒眼中,他是个“宝贝”。“呼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太需要这样的人才了!”
与有些地方的挂职干部不同,张伯旭这个“虚职”的权力可不小:呼市的很多招商引资项目,他拍板就算数。
张伯旭说:“是市委信任我,牛书记信任我。”
“我这个书记,就是个责任书记。你们放手去干,有了责任,我担着。”这一理念,牛玉儒一以贯之,无论对谁。
“他很会‘弹钢琴’,协调能力极强,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市委秘书长兰恩华印象深刻。
牛玉儒看重人大的作用。“你们能不能搞些调研?”“你们对此有些什么意见?”他常给人大点题。
牛玉儒爱听、善听人大的意见,抗击非典、城市规划、社会救助……牛玉儒没少征求人大意见。
按照他的指示,市人大专门成立一个城市道路建设视察小组,对全市52条主次干道和239条小街巷改造情况,专项视察,形成报告。
牛玉儒非常重视,将其中有益建议吸纳进决策。
对市政协,牛玉儒同样重视。
上任3天半,牛玉儒走访的第一家单位,便是市政协。
“他上来就一句话:‘咱们掐头去尾,捡干的说。’”市政协副主席彭皓方回忆此景,依旧感动。
“我们不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很可惜。”“中山西路停车乱亟待整治。”……
牛玉儒一一记下,并希望政协委员多多调研,建言献策。
牛玉儒走后不久,一项新制度随之启动:政协开常委会,市委指派专门市委副书记参加,直接听取意见。
呼市招商引资时,一个现象颇引人注目:
很多招商引资项目的论证会、咨询会,人大、政协均派领导参加。从园区论证到规划论证、例会论证,一个不落,形成定制。
“请人大、政协领导一块参加招商,是要给客商以强烈信号:我们很团结向上,呼市的各大班子依法办事,做事规范,不管哪个领导在与不在,政策都不会变。”
牛玉儒的逻辑,对投资商颇有“杀伤力”。很多客商正是看中这一点才下决心投资。
“这样做,既支持了工作,也讲求了诚信,还可实施监督。”彭皓方称这叫“一举三得”。
思想前卫,能力超强,作风民主……在干部群众的记忆里,牛玉儒肯干又会干,是难得的“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