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郑观应和他的《盛世危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第一个提出“商战甚于兵战”理论,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他的爱国情怀、慈善思想、务实作风以及家风家训释放出来的巨大影响力,唤醒了一个时代,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观应(前排中)与家人合影
20年商战实践 谨遵勤奋爱国家风祖训
《盛世危言》思想背后,与郑氏家风传承密不可分。
走进郑观应的故乡中山三乡的雍陌村,老街古巷随处可见,作为雍陌村的第一大姓——郑氏,现在留存着8座郑氏宗祠,他们均有同一个祖先,即明朝“香山四贤”之一的郑子纲(字秉常,号雍陌)。郑子纲生前定下13条家规,引导子孙族人和村民孝悌爱亲、忠贞爱国、乐善好施,这些家规对雍陌村的郑氏子孙影响相当大。
1842年,郑观应出生在民风淳厚的三乡雍陌村,祖父郑鸣岐是一位“莫因善小而不为”的儒学之士;父亲郑启华是位私塾老师,教规家规极严,特别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其教规家规的中心是“仁、义、礼、智、信”。
郑观应在雍陌村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17岁那年到上海学做生意。在商海中,他谨遵勤奋爱国、发奋上进的家风祖训,从杂务做起,不断努力,32岁就做到了上海太古洋行的总买办。郑观应的商业才华受到了李鸿章的倚重,支持他积极发展民族工商业。1882年郑观应离开太古洋行,担任轮船招商局帮办,全心全意带领国家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用他自己的话说:“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在20多年的商战实践中,郑观应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列强称霸的动荡时期,强烈的爱国情怀驱使着他竭尽全力启发民智、挽救国家。
家训中融入维新思想 教导后人勤廉自爱
从杂务做到总买办,经商到弃商从政,郑观应一直要求自己洁身自好、以廉行事。“惜食惜衣不独惜财还惜福,求名求利必须求己免求人”,悬挂在澳门郑家大屋馀庆堂的这副对联,可以说是郑观应一生的写照。
郑观应育有四子两女,再加上他弟兄九个的后代,是一个子侄众多的大家族。在忙于事业的同时,郑观应写下大量给子弟的家书诗文,训戒条件优裕的儿辈,同时又将维新思想体现在家训中。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鸦片和赌博盛行,各种不良习气让青少年备受考验,郑观应训诫子孙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讲究卫生,洁身自爱,无论交友用人、婚姻择偶都要谨慎,切勿轻率,这些在他的诗歌、散文和家书中均有体现。如他在家训诗《训子》、《招商局公学开学训次》、《训长男润林书》以及写给女儿和子侄的家书中,都有提到勤俭才能成就事业。他著写的《卫生歌》《伤赌叹》和《鸦片吟》,均告诫子孙和年轻人不要结交损友、沾染不良陋习;他还鼓励女子要多读书,多了解这个世界,这些思想仍适用于当今。
呼唤社会总体变革 思想光辉点燃一个时代
从1886年到1891年,蛰居澳门的郑观应在郑家大屋完成了惊世巨著《盛世危言》,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领域。他提出了“商战”理论,呼吁国人主动跟上世界现代化潮流,呼唤社会的总体变革。
盛世危言
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中,馆藏着一本清光绪版本的《盛世危言》。当年这一套5本的小册子,光绪帝要求立马要印2000册,至少六品以上的官员都要人手一册来阅读,引发了清政府一时洛阳纸贵。清朝洋务干将张之洞读了《盛世危言》后评点道:“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
郑观应的思想主张,还直接影响了孙中山、毛泽东,以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一大批振兴中华的民族精英。
孙中山《实业计划》中提出的实业救国理论就凸显了郑观应《盛世危言》的中心思想。
斯诺笔录的《毛泽东自传——一颗红星的长成》提到,《盛世危言》曾经是早年毛泽东“很喜欢的书”。
郑观应孝悌爱亲、勤俭忠诚、廉洁自律的家风传承以及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富国强兵的主张,也为雍陌郑氏家风注入了更深厚内容,成就了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坛一代宗师郑锦,摄影艺术家郑景康,翻译家郑克鲁等郑氏名人。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郑观应一生勤奋上进、胸怀世界、心系国家,让当时的国人看到外部生机勃勃的世界,也为子女和后人做出了典范。时至今日,其家风家训及思想主张仍闪烁着穿透纸背的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砥砺前行。
■家训摘编
郑观应的家训有家书、嘱书、诗歌、散文、匾额、楹联等多种形式,总字数超过26000字。
不贪富贵 以廉行事
“况当此竞争之世,人心叵测,稍有不慎,即堕人机陷中。勿贪意外之财,无故币重言甘、礼下于我者,将有所求。”
——郑观应(清)《训子侄(立身处世)》书
释文:况且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世间,人心难测,稍微失慎,就会堕入别人用心所设的陷阱中。所以切勿贪图意外之财,凡无缘故对自已送重金、说好话、表恭敬谦卑者,必定想要达到其目的。
“将来无论求名求利,均当以道德为根据。诚如先贤云:‘不为财色所困者方是英雄。’”
——郑观应(清)《训次儿润潮(竞争须注意道德)书》
释文:将来无论是祈求成名还是求财,都应当依据和遵守道德。正如先贤所说的那样:“不被钱财和美色所困惑的人才是英雄”。
“人能不贪,乃无后悔。至公无私,辞金却贿。布衣蔬食,儒士何嫌。四字铭坐,俭以养廉。”
——郑观应(清)《招商局公学开学训词》
释文:人如能不贪图财富,才能无悔。极其公正无私,拒绝收受贿赂。读书人又怎么会嫌弃穿粗布衣、吃粗茶淡饭?俭以养廉是四字座右铭,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作风。
“清、慎、勤三字,古之循吏垂为官箴,余谓此三字不特为官宜守之,即作商亦宜奉作金科玉律。”
——郑观应(清)《训次儿润潮(竞争需注意道德)书》
释文:清、慎、勤三个字,是古代奉公守法的好官的戒规,我认为这三字不仅是官员应该遵守,即使是从商者也应尊奉为守则和信条去遵守。
“然择婿宜先以品学为重,不可徒贪其富贵。现处竟存时代,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务求各精其业、各执一艺。”
——郑观应(清)《香山郑慎馀堂偫鹤老人嘱书》
释文:然而,选择夫婿要先选择其品德与学识,不可以只贪图其钱财。当今所处的是物竞天存的时代,无论是古代“四民”中的大学士(即官员或读书人)、种田者、做工者、从商者,均应注重精通其所从事的行业和掌握一门技艺。
“盖妇人子女本不在服装之可贵,而在人格之可贵;不在服装之竞争。果有人格,果有学问,虽珠玉锦绣在前,亦视之如敝屣,乌足以易己之志哉。”
——郑观应(清)《致内子叶夫人书并录妇女时报治家格言》
释文:妇人、子女的可贵之处并不在服装,而是在于难能可贵的人格品行。如果有人格、有学问,即使珠宝玉石锦衣绸缎在面前,也会将它们看做是破鞋子,这就不容易改变自己的志向。
德行为上 慈善为怀
“积金玉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诗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以遗子孙”
——郑观应(清)《香山郑慎馀堂偫鹤老人嘱书》
释文:积累财富留给子孙,子孙不一定能全部守住;积累知识留给子孙,子孙不一定能全部学好;不如积累善德留给子孙。
“求福莫如积善,积善莫如救人。救人之切而要、广而普者,莫如赈饥。”
——郑观应(清)《香山郑慎馀堂偫鹤老人嘱书》
释文:求福不如积善,积善不如救人。救人要救到要点上及能广泛施救,则不如赈济饥民。
忠孝仁义 不畏强权
“不贪富与贵,但愿救同胞。”
——郑观应(清)《乙酉还家书以自勉》
释文:不贪图能够大富大贵,只希望能拯救同胞。
“不耐饥寒非志士,能兼气节是全才。英雄自古多磨炼,勿谓艰难志遂灰。”
——郑观应(清)《训子》
释文:不能忍耐饥饿寒冷者不是有志气的人,有志气和节操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均历经磨炼,切勿因为艰难险阻而灰心丧志。
“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士农工商,均应如是。兴亡有责,况在国家。忠贞报国,振我中华。”
——郑观应(清)《招商局公学开学训词》
释文:拿了朝廷的俸禄,就必须尽忠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干其他行业也必须这样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对国家尽忠,报效祖国,振兴中华。
勤俭朴素 吃苦耐劳
“所望各子孙孝友立志须学前贤,俗云:好子不食爷田地。不可争论遗产,不可虚度光阴,不可浪费资财,必须勤俭,言行谦恭,读书毕业,当此竞争之世,不耐劳苦不能自立。”
——郑观应(清)《香山郑慎馀堂偫鹤老人嘱书》
释文:希望各位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的子孙后代立下向先贤学习的志向,俗话说:好子不食爷田地。不可以争论遗产,不能虚度光阴,不能浪费钱财,必须勤俭节约,谈吐举止谦虚恭敬,多读书并完成学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人不能吃苦耐劳则无法自立。
“少年读书时,自问立志欲学何等人?如志在修、齐、治、平、扬名显亲,期学第一等人,务须勤俭坚忍、吃苦耐劳、百折不回,方能达其目的。”
——郑观应(清)《训子侄(立身处世)》
释文:年少读书时,自问立志要学习哪一等人?如立志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扬名万里彰显宗亲,则期望要学第一等人,务必要勤俭坚韧忍耐、吃苦耐劳、百折不回,才能达到目的。
“无论男女,除读书外,必日有手艺进款,勿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奢侈无度。”
——郑观应(清)《致天津翼之五弟(谈儿女后辈应“自立”)书》
释文:不管是男还是女,除了读书之外,每天必须做成手工艺品售卖获款。千万不能饱食终日,无上进心,挥霍奢侈无节制。
喜读诗书 发奋上进
“笃志力行,勤学好问,进德修业,事事有恒,庶老来无追悔之叹。”
——郑观应(清)《训子侄(勉学)书》
释文:意志坚定并严格执行,勤奋学习,善于提问,提高道德修养,建功立业,做每件事都要有恒心,到年老时就没有后悔莫及的叹息了。
“我愧不善理财,积蓄微薄,所望日后子孙勤奋勉为充闾跨灶,无论男女各精一艺,庶几家业日盛耳。”
——郑观应(清)《香山郑慎馀堂偫鹤老人嘱书》
释文:我惭愧自己不善于理财,积蓄微薄,唯有寄望子孙能够勤劳奋发,有为长进,后人胜前人;凡我子孙不论男女,各人均应精进一门谋生技艺,家业或许可以日渐兴旺。
“盖凡事先审问之、慎思之,然后笃行之,方无后悔。余生平恒恐因循玩愒、坐误失时,故凡应办公事必须逐日办清。”
——郑观应(清)《训次儿润潮(竞争需注意道德)书》
释文:在做事前要先详细询问和慎密思考,然后要努力践行落实,才不会有后悔。我平生总是担心自已会贪图安逸,废时误事,所以必须当天办结应办的公事。
“诫尔曹不可贪安逸,依赖父兄。盖嬉游耗时、奢靡害俗、晏安偷惰古人所诫……甚而中人之产、小康之家,亦须勤劳俭节……且飞禽走兽均能自食其力,又知卫生之理,不时以手足梭其毛羽,运其四肢,小如蜘蛛尚能结网,蜂能酿蜜,蚁能聚粮,人为万物之灵反不如物,能不愧乎?”
——郑观应(清)《香山郑慎馀堂偫鹤老人嘱书》
释文:告诫你们不可以贪图安逸,依赖父兄。凡浪费光阴嬉戏玩耍,生活奢侈糜乱伤风败俗、贪图安乐等都是古人所要诫罚的行为……就算是中产与小康之家者也必须勤劳节俭……况且飞禽走兽均能够自食其力,细小的蜘蛛尚且能够结网,蜜蜂能够酿蜜,蚂蚁能够聚拢粮食,我们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富有灵性兼具主宰能力的,反而不及上述细小动物,岂能不惭愧?
(中山市档案局副局长、中山市郑观应文化学会会长吴冉彬翻译)
■家族代表人物
郑景康(1904-1978),字润鑫,郑观应第四儿子,广东香山(今中山)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摄影大师之一,毛泽东第一张标准像的拍摄者。192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和摄影。1929年成为专业摄影工作者。1938年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摄影室主任,深入现场,冒险拍摄一批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和反映抗日救亡活动的照片。1940年12月由周恩来和叶剑英介绍,奔赴延安,在八路军总政宣传部和联政宣传部任记者、摄影师。1942年在延安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1944年拍摄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头戴八角帽的第一张标准像。1945年拍摄毛泽东从延安机场乘飞机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在登上飞机时挥手依依告别镜头。为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拍摄许多照片,这些照片和反映解放区革命斗争、军队大生产运动的《陕北与江南》、《南泥湾之秋》、《开荒》等照片,都成为珍贵历史文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他在延安拍摄的首张毛泽东标准相成为天安门悬挂第一幅毛泽东画像蓝本。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闻摄影局研究室主任、新华社特派记者、研究员、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创作辅导部主任。1957年,在北京举办个人摄影展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举办的首个个人摄影作品展览。1964年又一次为毛泽东主席拍摄悬挂于天安门城楼的标准照。著有《景康摄影集》《摄影讲座》等。
郑锦(1883-1959),又名瑞锦,字褧裳,广东香山(今中山市)雍陌乡人,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和画家。其父名玉池,善于绘画,以山水为胜。自幼随父学画,后赴日本入读西京美术学校,专攻人物画,民国元年(1912)毕业。后任北京师大、女师大教授,北京美专校长。1915年相继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执教。1917年应教育部聘请,负责筹备辛亥革命后建立的第一所公立美术专科学校--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并任校长。擅长人物画,风格清雅秀逸,融汇中日画法。作品曾选展东京市新古博览会、大正博览会、美国巴拿马博览会等。日军侵华期间,中山沦陷,其抚膺长叹,绘画《民族意识》、《抵抗》、《故乡》、《日暮途远》等,以表达自己对劳苦大众流离失所的同情,希望通过这些画作激发人民抗日救国的民族感情。民国18年(1929),与教育家晏阳初等举家搬到定县,创办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区。受孙科力邀,归中山故里协助治理中山。晚年的代表作有《百马图》长卷等,广州美术馆藏有其作品《湖上涤梳图》。
郑克鲁 民国28年(1939)出生于澳门,祖籍三乡雍陌村,郑观应曾孙。其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1962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攻读,后留所工作;1981年至1983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返国后任武汉大学法语系系主任兼法国问题研究所所长,曾获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自青年时代起,郑克鲁就研究法国文学,出版几百万字的著作和翻译作品。其著作有《法国文学史》、《法国文学论集》、《繁花似锦——法国文学小史》、《雨果》,译作有《蒂博一家》、《康素爱萝》、《家族复仇》、《失恋者之歌——法国爱情诗选》、《法国抒情诗选》、《法国短篇小说精选》等。(载自《中山市人物志》)
■专家及后人述评
晚清实业家郑观应怎么教儿子进行“商战”?
广东省香山先贤郑观应先生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家,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的特殊阶段,他的家训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新时代的创新思维。作为熟谙华洋商务的实业家,他在1894年发表的《盛世危言》之《商战》篇,提倡国家推行商战,指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国既富矣,兵奚不强?”外人不敢轻易挑衅,“此之谓决胜于商战。”他的维新思想与其家训思想紧密相连,他鼓励家人积极参与商战,以助国家的商务繁荣昌盛。
定立了崇高的目标,郑观应教导子侄须注意商战中的具体细节。他认为商战要取得成功,公私分明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因素。在《与子侄论商务书》中,他列出我国商人易忽视、易犯的弊习,训诫子侄要注意。他告诫,“行中所雇佣仆决不以个人私事擅自驱遣”,“公私混淆,世人通弊。社长司理人指使职员命以个人私事,或职员于办事时间内处理私事,下及僮仆亦乘间偷闲,是诚营业者之大患。”他指出我国商人的弊习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是导致商战失败之原因。
“身历官商两界数十年”的郑观应,嘱咐儿子无论为官为商都应以清、慎、勤为信条。清、慎、勤三字被中国历代官员奉为金科玉律,《三国志・魏志・李通传》述及之李秉《家诫》:“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此外,南宋吕本中所撰的《舍人官箴》教育吕氏子弟:“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郑观应担任过多家洋行、民族工商企业的领导,曾为国家执行军事任务,以及组织赈灾筹款,无论在任何岗位,都专心做好所在职位的本分,清廉、谨慎、勤勉,为子孙后代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70岁时写的《训长男润林书》谈到,“余有生以来,素位而行,惟守清、慎、勤三字。”在《训次男润潮〔竞争须注意道德〕书》,他特别强调“清、慎、勤三字,古之循吏垂为官箴,余谓此三字不特为官宜守之,即作商亦宜奉作金科玉律。”
郑观应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为了挽救国家,一生廉洁奉公,鞠躬尽瘁。他的家训共26000多字,有家书、嘱书、诗歌、散文、匾额和楹联等,内容重点是培养良好的品格。他的笔锋真摰感人,透过其家训可感受到他清廉正直的高尚品格。在郑观应的故居澳门郑家大屋,有一副木刻抱柱楹联“惜食惜衣不独惜财还惜福,求名求利必须求己免求人。”这副楹联反映郑氏的家风为珍惜福泽,自立自强,光明磊落。他在嘱书亦表明其清廉的品格及救世的志愿:“不妄取,不强求,盖志在救世,事事期无惭于衾影。”为了教育后辈,他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编为韵句,关于廉的韵句为,“人能不贪,乃无后悔。至公无私,辞金却贿。布衣蔬食,儒士何嫌。四字铭坐,俭以养廉。”
香山先贤郑观应先生的家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学习。他在《盛世危言》的百年呼唤,当中不少改革建议经已实现,而他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行的“商战”理念,今天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大格局豁然展开。中国向国际社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已获得国际上的正面回应。我们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应学习郑观应先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其家训思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工作,无论在任何岗位,专心做好所在职位的本分,谨记清、慎、勤三字,关注细节,严于律己,公私分明,立志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澳门近代文学学会理事长梁金玉;澳门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邓景滨)
郑观应家风家训是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道德品格的跨时代桥梁
郑观应不仅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慈善家。
郑氏家族是香山县的书香世家,其家族祖训便有“德行为上,慈善为怀;勤俭朴素,吃苦耐劳;喜读诗书,发奋上进”等内涵。郑观应继承祖训,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在郑家,他作为兄长和父亲,既履行养家护家的责任,还非常关心家人族亲的品德修养,常写家书、家训诗等教育家人。他既有警世鸿著—《盛世危言》传世,还著写有众多的散文、楹联、嘱书、游记和小说等文学作品教育子孙家人及读者,尤为珍贵的是,在上述著作和家书中写有家训及相关训词的语句超2.6万字,当中包含有许多廉洁家训格言,展示了郑观应的爱国报国情怀、诚实敬业情操、勤勉俭朴品格、扶危济困懿行,不仅教导家人遵守传承好家风,对世人均有重要教育意义。
在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郑观应家训中的“然择婿宜先以品学为重,不可徒贪其富贵。现处竟存时代,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务求各精其业、各执一艺”更成为中山县治石岐及四乡民众长者教导子孙长进的口头禅。在今天,郑观应的廉洁家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应遵守并践行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其融合着“勤、学、廉、善”等主题的家训,成为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道德品格的跨时代桥梁,影响深远而持久。(中山市档案局副局长、中山市郑观应文化学会会长 吴冉彬)
三乡镇雍陌村全景
在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东北部,有一个民风淳朴、崇教尚义的千年古村——雍陌村。这个古老的小村庄因为走出了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与维新思想家、近代商战思想第一人、《盛世危言》的编撰者郑观应而为人所追寻。
雍陌村坐落于古金斗湾冲积平原北缘,因靠近濠潭(今珠海)和濠镜(今澳门),海运出口方便,村中设有古码头,陆路水路发达。1573年,明朝廷在雍陌村建立通关海防,长达71年之久。
雍陌村古驿道原址
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修筑的连接广州、香山(今中山市)与澳门的官道和商道——岐澳古道,其南干大道的繁殷路段即为雍陌村主要街道。辛亥革命后,珠江三角洲的民众,特别是位于珠江口西部的香山、四邑(新会、开平、台山、恩平)等地民众,大多利用该古道到澳门贸易或定居,或经澳门前往香港和外国。岐澳古道成为联结中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雍陌村也因此成为中国南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历史文化遗存点。
岐澳古道
郑观应奉勒的“林则徐十无益”格言
在中山市近期发掘的岐澳古道遗址上,还发现了郑观应奉勒的“林则徐十无益”格言。100多年前,郑观应为了探寻国 家富强之路,不知多少次从这里走过,他的家风家训和他的思想,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澳门和海外,而从海外带来的维新思想、从商意识和教育理念,也影响了刚刚打开国门看见世界的中国。
雍陌郑公祠
西栅郑公祠
今天走进雍陌村,老街古巷仍随处可见。雍陌村现存宗祠10座,有郑姓宗祠8座。其中,座落于雍陌村上街北的雍陌郑公祠,为郑氏族人纪念九世祖郑雍陌所建,村民俗称“老祠堂”。
据村志记载,秦汉时期,雍陌村北今罗三妹山脚下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宋末元初,惠州路判郑菊叟第六世孙郑鼎实入赘雍陌村,为雍陌郑氏始迁祖,其曾孙郑子纲(字秉常,号雍陌)为人孝悌、行善积德,名声响誉一时;其逝后,乡人感其贤,以其号命村名为“雍陌”村。
郑雍陌定下13条家规,教导子孙族人勤奋敬业的“子孙当勤以光宗族,如学业不成亦当为农为商,是守本分”等内容,直接影响了村内的28姓村民,并演变成为全村的村规。郑观应在祖训中抽取精华教育后世,“积金玉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宁;积诗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以遗子孙。”
雍陌村民在郑氏家风家训的教化下,形成崇教尚义、和善厚道的民风。村内的里巷命名,如巷名“和兴里”寓意为“和睦为邻欣盛世,兴家立业颂升平”;又如寓意古朴民风的里巷名称“康睦里巷”“通德里巷”“学堂坊巷”“务仁巷”“圣堂巷”;还有长寿老人家门前的对联“老是人瑞宝人为老尊荣”等,都体现出雍陌村淳朴的民风。
郑观应故居“秀峰家塾”
郑观应故居内景
郑观应的故居位于雍陌村西上巷,是一间典型的岭南风格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故居原址是郑观应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后由郑观应和兄弟为纪念父亲郑文瑞去世10周年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葺建成。现故居门额镶嵌一块长2.35米、宽65厘米的石匾,楷书阴刻“秀峰家塾”四字。屋内保存有木雕镂空神楼、神台,雕有人物、花鸟、狮子等,具有中山清代雕刻艺术特色;还保留有“奉旨出使暹罗查办事件”、“钦命广西分巡左江兵备道”两块木匾等珍贵历史文物。故居于2008年重修并正式对外开放,现在已成为中山市新的文化景点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澳门郑家大屋馀庆堂
郑观应晚年蛰居在澳门龙头左巷的郑家大屋。这座集岭南文化风格和西方建筑艺术特色的老宅,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匾额—崇德厚施
在澳门郑家大屋二道门“荣禄第”的通道上,现在仍悬挂着一块大型百年木横匾,上书“崇德厚施”四个大字,是山西巡抚曾国荃为表彰郑氏于1877年在山西救灾的贡献而赠予。郑家大屋正厅挂有一幅楹联,“惜食惜衣不独惜财还惜福,求名求利必须求己免求人”,时刻警醒家人要珍惜福泽、自立自强、发奋上进,建功立业要靠自己的实力,不要去求人。
■香山郑慎余堂、待鹤老人嘱书①(节选)
余幼承庭训,年十七奉父命赴沪学商务,欲入英文书馆肄业,不获如愿,只在新德洋行买办秀山叔处供走奔之劳,承教英语。继随宝顺洋人坐帆船赴天津考察商务,在津度岁,大雪漫天,身亦只衣布棉袍,素位而行,耐苦自励。返沪管丝楼兼管轮船客载事物。公余之暇,约高要梁君纶卿入英博士傅兰雅先生英华书馆夜课,只读英文两年,可知当日贫读之难。儿曹今日读书不需筹款,自应愤勉,毋负光阴。凡诸弟来沪学习商务者,我无不嘱其先入英文学堂。盖今日时事,非晓英文、业精一艺,不足以多获薪水。
诫尔曹不可贪安逸,倚赖父兄。盖嬉游耗时、奢侈害俗、晏安偷惰古人所诫,大抵功名富贵无不从辛苦中来,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不独尧、舜诸人为然,凡古来建大业于当时、垂令名于后世者,类皆如是。甚而中人之产、小康之家,亦须勤劳节俭。朱子家规云:“懒惰自甘,家道难成。”俗语:“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不将辛苦力,焉得世间财。”又云:“历尽世间苦,方为人上人。”西哲查尔那比曰:“困难愈甚,当愈劳苦,危险愈甚,当愈奋前。此后无困难危险矣。”帖木耳兰曰:“人能忍耐勤劬②,可以胜灾殃。后生小子而欲求自立于世界者,岂可怠惰贪安逸乎?”孟子曰:“般乐怠傲是自求祸也。”《诗》云:“无怠无荒。”《书》曰:“汝毋自暇自逸。”吕东莱③曰:“死于鸩毒者千万人而一人耳,死于晏安者天下皆是也。”是故处于二十世纪竞存之世界,优胜劣败,即孜孜惟日,尤恐力有不逮,陷于漩涡。而谓自暴自弃一艺无成,而欲不受天演之淘汰,断乎其难免也。所以各国王子无不入武备学堂,德、日之兵弁入学时皆卧板床,食粗面包、糙米饭,不惮劳苦,训练其身心。且飞禽走兽均能自食其力,又知卫生之理,不时以手足梭其毛羽,运其四肢,小如蜘蛛尚能结网,蜂能酿蜜,蚁能聚粮,人为万物之灵反不如物,能无愧乎?欲尔曹自立,不厌反覆言之。我知二十世纪觅食艰难,故定家规,甚望我子孙各精一艺,凡子孙读书毕业后及二十一岁后,不愿入专门学校读书者,应令自谋生路,父母不再资助,循西例也。
所望各子孙孝友立志须学前贤,俗云:好子不食爷田地。不可争论遗产,不可虚度光阴,不可浪费资财,必须勤俭,言行谦恭,读书毕业,当此竞争之世,不耐劳苦不能自立,虽有一艺之长,仍须勿论薪水多少、有无,先于大公司处学习,以图上进,方可自立也。以上各条经老人反覆言之,不啻三令五申,各宜注意毋违所嘱。
注释:
①郑慎余堂是郑观应在澳门的住宅,待鹤老人为郑观应的雅号。
②劬(qú):勤劳。
③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是南宋浙东思想家,以恩封东莱郡侯,故称为吕东莱。
写信背景及解读
这封信是郑观应1914年(民国三年)73岁时写给诸位儿子的遗嘱。前一年,郑观应经过辛亥革命改朝换代的洗礼,在上海轮船招商局与大总统袁世凯派来的督办杨士琦明争暗斗,反对袁世凯主张招商局“国有”的计谋,密切配合盛宣怀使招商局重新走上商办的路子,组织了新的董事会,当选为董事,并任为招商局稽查。但袁世凯位高势大,盛宣怀、郑观应明显出于颓势,再加上哮喘病复发,遂于1914年夏天提出辞职半薪养老,招商局复信挽留。
延至12月,郑观应病情日重,遂将平生所积财富、房产各项股票和字画等,和盘托出,分配给家人并留下遗嘱。他在这封信中对儿孙特别强调:“甚望我子孙各精一艺。”并举例:“小如蜘蛛尚能结网,蜂能酿蜜,蚁能聚粮,人为万物之灵反不如物,能无愧乎?”他在《训子侄之肄业日本者》所吟诵的五言诗中也是这样告诫的:“蜘蛛能结网,仰食愧为人。一艺不能学,何由寄此身?”
人生在世,依靠自己的一项特长、技艺安身立命,这是一位饱经世事沧桑的思想家在他晚年,对他儿孙千叮咛、万嘱咐的一句话,也可以说是郑观应一生成功经验的总结,实际就是希望儿孙依靠自己的能力自食其力,“好子不食爷田地”。这封发自肺腑的教子书,也给了当代社会人群一些有益的劝导与启迪。(原信选自夏东元主编《郑观应集下》)。
■训长男润林书 (节选)
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又云:“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今尔身体羸弱,由急于丁财而不知修齐之道,是不知守身为大之旨,实舍本而求末。盖事有本末,物有始终,所知先后则有道矣。俗云:一分精神,一分福泽,而精神出于修养而来。余有生以来,素位而行,惟守清、慎、勤三字。守分安命,穷通得失听于天,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chuǎn),惟忍耐顺受之而已。兹将身所经历及先哲之言择要七款,为儿辈作前车之鉴也。
一、余平日交友因爱其才华未知其心术,遂致受累,始知取人之道,须如书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①方悉真伪。盖友以辅仁,所以亲君子远小人则兴,亲小人远君子则败。
二、日中行事无论贤否亲疏,所收银钱必须当面点明,收藏妥当。不可草率乱放,恐顾此失彼,非惟忙中有错,且恐事过忘却也。所交银钱要件必须真正亲笔收条,不可大意,一则恐日后不认,二则备将来稽查。《书》曰:“其难其慎。”孔子曰:“谨而信。”圣贤于谨慎二字再三致意者,良有以也。
三、迩来赌博日炽,而尤以麻雀为盛,靡不嗜之如饴,昔人博弈,不过酒后适兴偶一为之,稍知自好者,鄙为牧猪儿戏②不屑为也。今则不论上下,专以赌钱为事,风俗败坏莫此为甚,甚至士夫之家设局开赌,引诱少年子弟,甜言巧语,哄骗富户,一入圈套,小则身败名裂,大则产破家亡。倡优臧获,对席并坐,只思利其财宝,绝不顾及体面,良心丧尽,廉耻全无,迹其起点,不过由于贪利之一念,可不惧哉,可不慎哉。
四、人欲谋生,必须勤俭。赵清献公③诗曰:“人生天地间,衣食谁不欲?己力不经营,日用安能足?穷困因懒惰,借贷遭耻辱。俭用胜于人,奢侈莫随俗。所费戒奢华,慎勿惮劳碌。此诗宜三复也。
五、有容德乃大,厚德以载福。陈白沙④先生云:“七情之发,惟怒为遽。众逆之加,惟忍为是。绝情实难,处逆非易。当怒火炎,以忍水制;忍之又忍,愈忍愈励。过一百忍,为张公艺。不乱大谋,其乃有济。如其不忍,倾败立至。”富弼⑤训子弟曰:“忍之一字,众妙之门,若清俭之外更加一忍字,何事不可办?”时人有诟骂之者,弼佯为不闻,或告之,弼曰:“恐是骂他人。”曰:“明呼公名。”曰:“天下岂无同名者乎?”骂者闻之大惭。世间大富德人,必能容人之不能容。若器小福薄人,便厥然而动矣。
六、湘乡曾文正《不求不忮诗》云: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骛。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闻灾或欣幸,闻祸或悦豫。问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觉寤,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终身祝人善,曾不损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又云: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困常求泰。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无倚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涂,奚事先嗟忾。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
七、处家贵和。尝闻父子、兄弟、夫妻、妯娌不和者,多由于不遂所求,各执一理,均意气用事,甚至一朝之忿亡其身以及其亲。凡事理应推己度人,易地而思,须降心息气,互相研究,方知他人难处。其所求与不能应所求者,两难之中权衡其利害轻重,以利多合理者为重,如仍不能决,即请亲族中老诚明理者公决,何用争执者以伤和气?
以上七则,皆前人名言,若积资可以仰事俯畜⑥,当学先哲急流勇退,穷理尽性以致命。《晦迹潜修经》云:“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是也。以上先哲格言宜书诸绅⑦、宜铭诸座,可以修身。可以处世,可以养生,汝念之勿忽。
注释:
①《论语》为政篇一十章。
②与猪同居嬉戏。
③赵清献:北宋衢州人。为政清廉,有“铁面御史”之称。
④陈白沙,(1428-1500年)字公甫,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
⑤富弼(1004-1083)字彦国。北宋宰相,为官清正,颇有廉声。
⑥绅:古代男士束腰的带子。
⑦《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后因以“仰事俯畜”谓对上侍奉父母,对下养育妻儿。
写信背景及解读
郑润林是郑观应的长子,生于1884年10月8日,卒于1916年4月28日,终年32岁。郑润林曾留学日本,法政高等警察学校毕业。回国后曾在营口海关道担任译员4年,后回到上海,任厦门招商分局局长。因前任局长伍湛忠作弊致使有人冒领修船费用,郑润林没有及时发现,受到处分。1913年调往福州招商分局任会计。到任后,郑润林在1914年7月给父亲写了封长信,详细汇报福州招商分局的人事纠葛问题。
郑润林体质羸弱,性格内向。郑观应十分了解自己的儿子,故而写信回顾他一生读书、作事的经验,总结了七条戒律告诫儿子。信的开始即引用《大学》中的修身格言及孟子的“守孰为大?守身为大。”来说明锻炼身体的重要意义。所谓“一分精神,一分福泽”,这是郑观应奋斗一生的切实体会。这七条戒律从交友、作事、谋生、处家均引用圣贤先哲的语录及格言,谆谆告诫。
■郑观应训次儿润潮书 (节选)
近世商界、政界正中外交争剧烈之时,吾人设献身期间,如精神智慧不足,即处于劣败地位;精神智慧即足,而无道德以贯注于其间,虽亦极一世之雄,然不过如石火电光,转瞬即归乌有。盖无道德而欲久享世界之幸福,断断乎未之有。一国如是,一家如是,即个人一身之所处亦莫不如是。
余今见之政界,奔走钻营者蒙卓声;谨守廉俭者沉散秩;奸巧辣手者鹊起;忠厚慈心者蠖①(huò)伏;标榜者伐异党同、互相援引;务实者独守岑寂、孤立无援。若夫商界,彼锁锁者无论也,即如素称资本伟大之数大公司,非不成效卓著、挽回利权,而往往又因官督商办。总、会办均由官派,用非所学,公司内之宜兴宜革及一切应行等事,均不能深知。惟各怀私意,其权在上,假公济私,股东力弱多受无形之损失。现有董事会若出自多数之股东所举,又恐结党贿串,多数取决,虽有公正一、二董事维持公论,寡不敌众,无能为力。他如市井居奇之辈,既无商学、商才,而图斤斤然惟蝇头之是较,奸诈阴险靡所不至。虽未尝无一二杰出者,而大致不多外此。
呜呼!有强权无公理,而所谓道德者尤置脑后,非不富且贵也。然荣耀者一时,唾骂者千古,夫亦等诸黄粱一梦耳。《书》曰:“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又曰:“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又曰:“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管子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②故无论何事业,何种族,若无道德而欲存于世界,嘎嘎其难。盖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德儒尼般曰:“天下无可灭之国,其灭亡者原于道德之败坏。”美总统华盛顿曰:“欲化道人民,整顿风俗,不可无道德维持之。”美儒西列曰:“聪明才智尽人可有,设无道德以为约束,恐聪明有误用之时,才学悉害人之具。”
汝学问尚浅,性理未知,故难遽臻斯诣,惟今初置身于社会,将来无论求名求利,均当以道德为根据。诚如先哲云:“不为财色所困者方是英雄。”设离道德而得名利,虽备极显荣,当以草芥视之。所谓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然名利场中败坏良心最易,不如从事于实业,所求在己,无损于人尤易保守乎道德也。予托足于官商两界,业经数十年,凡日中身所接、目所觏(gòu)③耳。所闻若辈之诈伪得失荣枯情形,无不毕绘于吾之前,情深感慨,故言之痛切耳。
抑又闻之,学问之道贵诚、勤、恒,能耐苦,而又要稳步安详,小心谨慎。盖凡事先审问之、慎思之,然后笃行之,方无后悔。余生平恒恐因循玩愒(kài )④、坐误失时,故凡应办公事必须逐日办清。然以水亏火盛之人不免性急,急则当仓促之时往往不能精细详审,所以有遗失什物,忘记入数、轻信人言诸弊。遽(jù)伯玉⑤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今余已七十,知非虽迟,然尤幸为尔等现身说法也。清、慎、勤三字,古之循吏垂为官箴,余为此三字不特为官宜守之,即作商亦宜奉作金科玉律。除录寄汝兄润林外,再举以告汝。汝须于暇时披览,勉力道德,以求无愧于乐天知命之君子可也。
注释:
①蠖(huò)屈不伸,如尺蠖之屈而不伸。喻人不得志。
②四维:礼仪廉耻。这四个要素不能贯彻执行,国家就要灭亡了。
③觏 (gòu):看见也。
④愒 (kài ):荒废。
⑤蘧(jù)伯玉,名瑗。春秋时卫国的大臣,他是卫国有名的贤人,他为人正派。
写信背景及解读
这封信写于1911年。郑润潮是郑观应的次子,1911年恰好是23岁。郑润潮幼年在澳门“郑慎余堂”读私塾,后在广州岭南学堂圣士提反学校读英文书,该校1900年因时局动乱迁往澳门,郑润潮大概此时进该校读书,1904年圣士提反学校迁回广州时改名岭南学堂,后又迁往香港。郑润潮前后在该校读书八年,1911年才考进北京税务学校。
郑润潮要离家远行到北京读书时,郑观应写下这封长信告诫儿子。当年郑观应已经70岁,年初被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以二品顶戴任命为上海轮船招商局会办、并兼总稽查之职。轮船招商局自1873年成立以来,伴随着“官督”与“商办”的明争暗斗,郑观应两次被排挤出局,这一年是他第三次返回轮船招商局。对于官商两界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郑观应深谙其中三味。但郑观应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维新派、思想家,原因就在于他能够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在错综复杂的帮派斗争与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他头脑清醒,作事维护公平正义,为人讲究品行道德,他给次子润潮的信中,可以看出一二。
通观全信,郑观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当时官场黑暗贪腐与商界欺诈成风,所谓“奔走钻营者蒙卓声;谨守廉俭者沉散秩;奸巧辣手者鹊起;忠厚慈心者蠖伏。”清末官场黑暗贪腐临近崩溃,社会风气江河日下,道德沦丧,危机四伏。郑观应痛心疾首,引用中西方哲人名言,告诫儿子“故无论何事业,何种族,若无道德而欲存于世界,嘎嘎其难。”
距郑观应写这封信过去了一百多年,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少部分中下层官吏以贪腐为荣,追求物质享受,却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建设。没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必将是一个扭曲、畸形的社会,从长远来看,它无法保证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因此,重塑国家道德,确立社会核心价值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重温百年前郑观应“训次儿润潮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与纪常侄①书
昨接来禀,忻悉吾侄署理芜湖关道,为宗党增辉,老怀殊深欣慰矣。
大凡为政临民,不难得上峰眷注,而难在下民爱戴。无许官亲在外招摇,所有书吏幕友均需留意体察,免为若辈所蒙。清、慎、勤三字时刻勿忘,交涉之事如不能从者,即执条约公法以理拒之,不可迁就以遗后患。诚如九江朱子②云:吾侪(chái)当念为官日少为民日多也。公余之暇披阅名臣言行录,陈文恭公③遗规警省身心。
前书论人生必须立志者。盖志不立,如无舵之舟飘荡无定。若志于道德,则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则富贵不足以累其心。但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富贵功名而已。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利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如志于道德,则轩冕④(xuān miǎn)亦行道立德之场,千古以下未闻许、巢而议伊、吕⑤也。愿吾侄勉之。
注释:
①郑炳勋、字纪常,是郑观应的大侄子。
②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③陈宏谋(1696-1771)广西桂林人。清朝大学士,为官清正。编著有《五种遗规》,谥文恭。
④轩冕指为官。
⑤许、巢是许由和巢父,相传二人均为尧时人,隐居不仕。伊、吕是指:伊尹、吕望。伊尹曾辅佐商汤灭掉夏朝暴君夏桀;吕望即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灭掉殷商王朝。
写信背景及解读
郑观应弟兄九人,子侄众多,郑纪常是众多子侄辈中的佼佼者,1889年乡试考取副贡。所谓副贡,是在乡试录取名额外列入备取,可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榜贡生”,简称副贡,也是举人资格。其曾任户部江西司郎中,皖南兵备道兼署理芜湖海关道。郑纪常最初署理芜湖海关道的时间是1909年9月。郑观应的回信虽没有署日期,应该不晚于当年10月。
郑观应一生除去1903年6月应广西巡抚王之春的邀请,担任过一个多月的左江道台,后因王之春被革职,遂跟着离职。之前和之后,郑观应机遇也不少,但他始终没有没有涉足官场,对清末官场的贪污腐败深恶痛绝。所以,当大侄子署理芜湖海关道这个被当时视为肥缺的职务时,郑观应写了这封语重心长的家书。“大凡为政临民,不难得上峰眷注,而难在下民爱戴。”这是郑观应在当时的“国有企业”沉浮多年,对为官执政的深切体会。